返回

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

报错
关灯
护眼
第21章 胡虏无百年之运(第7/7页)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记不清了。”

    邓剡顿时绝倒。

    你们俩是一个真敢说,一个真敢听。

    下一刻,他诚恳地拉住于谦的手,使劲晃了晃。

    “你究竟准备了多少类似的夸夸名句,能不能分享一下,我确实很需要!其实我以前也很擅长夸人的,但最近有个小朋友天天缠着我,我的夸夸底蕴已经快被他搬空了。”

    于谦摆出了一副“不与尔等同流合污”的表情,冷漠道:“你找错人了,我不擅长夸人,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。”

    邓剡:“……”

    实话实说你都能「千古只此一人」,真要让你夸他,你还不得上天!

    他不禁好奇,自家好友究竟是从哪儿挖来的这个绝世宝藏:“你家乡在何处?”

    于谦:“浙江钱塘。”

    邓剡若有所思:“我和文山有一个共同的故友,也是钱塘人。”

    于谦想起一人:“汪元量?”

    邓剡惊讶更甚:“原来你们认识。”

    于谦摇头:“算不上认识,我小时候拜过他的墓碑,离故宅不远。”

    邓剡无语:“人家现在分明还活得好好的!”

    于谦:“没关系,他以后总会死的。”

    邓剡:???

    于谦也意识到了此话有歧义,当即描补道:“我是说,他在未来死了,事情是这样的——”

    汪元量,号水云,钱塘人。

    原本是南宋的宫廷琴师,国灭之日,掳陷于元营,曾多次前往囚牢中探望文天祥。

    后因不愿仕元,孑然一身放归江南,终老河山。

    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,永远是素淡而寂寞的。

    似那一截故国江边湘妃泣血的竹,空染了血泪斑斑,守着早已老去的江南烟水,寥落地弹着一曲潇湘水云,直到岁华尽灭,人事全非。

    既然已经说了汪水云的故事,于谦索性也不再藏着掖着,将自己的来历,和未来建康驿出逃的计划,都告诉了邓剡。

    从历史发展来看,这位的人品十分可靠,而且他也确实需要对方相助。

    邓剡听完,一脸惊吓地看着他:“你莫要以为我好骗!”

    于谦回想了一番邓剡的生平,开始给他挖坑:“近来,是否有个年轻人常来拜访你,态度很诚恳,想拜你为师?”

    邓剡神色一变:“你这都知道!”

    “当然是从史书中看来的”,于谦又问,“光荐觉得此人如何?”

    邓剡提到自家弟子,唇角泛起了一丝笑意:“是个很好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“我被从崖山救上来之后,便一直试图寻死,但这孩子每次都会及时出现,将我救下,百般照顾。又说仰慕我文名已久,唯愿拜入我门下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三番五次,我非草木,岂能不动容,便决定收下他了。我还准备把平生所学编成一本书给他,名字都想好了,就叫《相业》……”

    他说得正高兴,忽见于谦面露古怪之色。

    邓剡不由惊奇:“怎么,莫非我这个弟子青史留名了?”

    于谦心想,何止是青史留名:“光荐收徒之前,难道就没思考过他的身份?”

    对此,邓剡表示:“我当然思考过!”

    “能在船上自由出入的,一定是个元人宦官子弟。不过呢,我跟他说我绝不仕元,只是收他为弟子,他居然还挺高兴的,说什么,既然这样的话,以后老师的元人学生就只有我一个人了。”

    他摇了摇头,直叹气:

    “这孩子如此憨憨傻傻,估计家中官职不会太高,难得有一颗求学进取之心。我不好多问,生怕打击到他。”

    于谦:“……”

    憨憨傻傻的分明是你才对吧。

    他凝视着邓剡,一字一句道,“你这个学生,是张弘范的次子张珪,未来的元朝宰相、帝师、四朝老臣、汉法改革推行者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张珪一生中,对他影响最大的人,犹在张弘范之上,张珪的汉法就全盘继承自你这里。”

    “——对了,你之前说的那些夸夸名句,不会就是给张珪准备的吧?”

    【作者有话说】

    邓剡:?那我走

    于谦(微笑):你猜我为什么要把你拉进计划

    好耶,评论区依照惯例掉落红包

    这是摘自网络的:大明一朝,不和亲,不赔款,不割地,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

    忠臣、孝子、大魁、宰相,古今惟公一人,芳名壮概,与宇宙同不朽————郑思肖《文丞相叙》
>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