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科举之长孙举家路

报错
关灯
护眼
第40章 我做的选择(第1/2页)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    与杨成泰商量了下,?两人夜里回到帐篷之后从新想出了一种方法,第二天马不停蹄的上城里定制了一批刻有特殊符号的木牌子。

    等服徭役的人这日下午结束服役,前来领取今日自己的工钱,?李均竹给每人发了个小木牌,等每次完成一趟之后,?可以凭借这小木牌前来登记。

    然后又花了一夜,?两人重新把名字与木牌子上的号码进行了对号,?第二天一早,工人们就发现,这次来登记的时间就快了很多,?不会耽误他们很多时间。

    把牌子递出去,?两人就能很快的找到第几页,?核对了名字之后迅速的就能记上一笔,?不像以前找个名字也花了不少时间,?偶尔衙役们偷懒时还老记错名字。

    曲知府见李均竹做事有条不紊,?而且沉稳有加,?慢慢的把徭夫伙食的安排也教给了他,每日这堤坝的扎营处,都能看见两人来来去去的身影。

    看着越来越成型的堤坝,?好些徭夫都开始暗暗计算自己回家的时间,直到一日傍晚的大雨,?打破了这一切。

    还好发现的早,徭夫们都毫发无伤的从河床的淤泥里安全上坝,了解此地的曲知府却一直眉头紧锁,担心的直在衙门的营帐里朝外张望。

    “这雨势头不对啊,按理来说这雨季还有好几个月,怎会如此,?这样下去,刚夯实的泥就冲垮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看曲知府您还要早做打算,这天上的云层如此厚实,恐雨一时半会停不了。”傅长卿也是面无表情的盯着雨帘。

    埋头一直在看账本的李均竹,却是一个字都没看进去,他想起了十一年前在昆山县的那场连续几天的大雨。

    还是后来他才知晓,这场雨他们李家村由于地势较高,受的损失算很小的,地势低的一些地方,好些村都淹了。

    而这些天对这个堤坝建设的地形他也很了解,这临城位于临河的上游,下游是湖城郡,这次修建堤坝本是为了缓解湖城郡的水涝。

    准备在上游修建堤坝,雨季来临时把水引进临河的分支,在分支里修建水库也能缓解临城郡夏季庄稼的干旱问题。

    可现在水库还没修好,堤坝已经截流,放水孔未成形,这雨势要不了几日,这临城郡附近的河域就成了堰塞湖。

    不敢再想下去,李均竹连忙起身向傅长卿与曲知府报告了自己的推测,还用毛笔在纸上草草划出了临城郡的地图。

    把所会发生的几种情况跟两人做了预设;“一是雨没几日停了,那晾晒几日就能继续加固坝体。”

    “ 二是雨一直下,把堤坝冲开,下游的湖城郡甚至会比以往遭受更严重的水涝,因为堤坝的存在加高了水位,一旦溃堤冲力更大了。”

    “三,诶”深深叹了口气,李均竹接才说:“三就是堤坝牢固,然后上流的河域水位增高,临城郡附近的村子被淹,更严重的会倒灌到郡城里。”

    刚只是担心这场雨会拖延建造的进度,听李均竹这样一分析,曲知府整颗心都提了起来,脸色也变的铁青,不由的就把目光投向了傅长卿。

    虽李均竹这些日子在坝上表现的很是出众,可比起嘴上都没毛的少年,他还是更相信傅长卿的话。

    “均竹分析的甚是,是为师大意了,没有想的长远。”傅长卿摸了摸光滑的下巴,一脸沉重的肯定了李均竹的推断。

    “曲知府,现在还是早做打算,这堤坝是去是留,得速速拿出决断。”眉心皱了皱,傅长卿看向曲知府。

    一直注视着傅长卿的曲知府冷不丁的被问道,心里竟不自觉的替自己捏了把冷汗,这人眼神不笑的时候好可怕,与第一次相见时的笑意盈盈完全是两个人。

    “下官,也不敢贸然拆毁堤坝,现在雨势这么大,贸然下堤坝恐会陷于淤泥,下官也不敢拿这许多人的性命做赌注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这堤坝修建已经花了不少朝廷的赈灾银,若雨这一两天就停了,属下也没法向朝廷交代啊。”苦着脸,曲知府觉得自己也是万般无奈。

    像是做了什么重大决定,曲知府深吸口气;“就再等三日,三日之后若这雨势还不见小,下官就亲自上堤坝给堤坝开口。”

    算是默许了曲知府的提议,傅长卿带着傅长卿出了营帐。两人草草披上蓑衣就直奔堤坝上。

    蓑衣挡不住这么大的雨,没一会,李均竹感觉自己的下摆已经湿漉漉的贴在小腿上,可更让他难受的是他看到堤坝不远处就是好些连绵起伏的村子。

    转了一圈回到自己住的营帐,听着雨声他翻来覆去的无法入睡,同住一间的杨成泰白日忙了一天的账目,现在早已呼呼大睡,可李均竹心里的不安随着雨声却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他干脆翻身起床,点亮蜡烛,就着微弱的烛光,他仔细勘察起这一块的水利堪舆,不停的演算,推演,他不得不承认,这事并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。

    直到第三日,瓢泼大雨丝毫未减,堤坝上的水已经快到警戒水位,李均竹向傅长卿提出了他仔细勘察得来的减小最少损失的策略。

    临郡城与临河的东面地势属于低洼地段,且不属于城镇和商业中心的密集地段,李均竹提议从堤坝的东面破开一个豁口,把水泄到东面的桃山馆。

    “可东面也有不少的村子和老百姓,况且那桃山馆是二皇子的别院,咱们这么做不是得罪了二皇子吗,不行,不行。”听完李均竹的提议,曲知府连连摇头。

    “桃山馆共有两个县,十三个村,共计一千三百七十八个人,可这下游可是有一座郡城,十三个县,二百七十五个村子,共计两十万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>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